谷歌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谷歌阅读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二十三章,开会了,都去露个脸

第二十三章,开会了,都去露个脸

3月1日返回北京,3月4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第三次全体会议是1951年9月,一年半以前了。整个1952年,政协没开全体会议。这会儿政协还没把开会的时间固定下来,不像后来的两会固定在春节过后一点儿,而是随缘开会。觉得重要的大事发生了很多,有必要开个全体大会唠唠了,就召集大家开个会。

记得第三次全体会议唐华做的事是给会场安装了电子投票计票系统,虽然只是让应届毕业生练手的作品,但也让政协里的文人大儒们深深地对世界观产生了怀疑。有不敢摸电钮的,也有整场会都在偷玩电钮的。有看着眼前的电钮和主席台的大屏幕陷入思索的,也有无可救药者把这看作奇技淫巧不予理会。

也不可能让所有的文人委员们都陷入思索,能有一部分人能做到换个视角重新思考,那这个结果就不错了。

“尊敬的各位常务委员、委员,你们好,我是唐华。一年半没见,我想死你们了!”

在座的委员们轰隆隆地回应“哈哈哈”,反正大家都熟了。这个信息交流简陋的年代,可能很多老百姓不太认识唐华这张脸,委员们对唐华肯定是脸熟,而且这里头有多少人唐华是面对面打过交道做过事的?得有七八十人了吧。

“时隔一年半,我们又回到了熟悉的会场,又看到了熟悉的屏幕和政协会议的标志。不过,今天会场上的电子投票计票系统与1951年的第一版又有一些变化,所以还是由我来解释解释这些功能。首先大家看到桌子上的按钮从3个变成了4个,其中呢,右手边的三个按钮和以前是一样的,赞同反对弃权,三个投票键。左手的这个白色按键,嗯,是呼叫政协会场的工作人员。每一个桌子上的按键,按下去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值班台那里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号码,所以如果您有需要,比如茶水喝完了,只要您按下呼叫键,工作人员就会赶过来帮忙。”

“另一个不同,我们注意到屏幕有一些变化,就是……字体变了,应该是变好看一点了对吧?这是电子信息工业局华为北京研究所制作的点阵字体首次小规模试用。现在6300个简化汉字的点阵字体基本制作完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不久之后就会使用在我国研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中。在此衷心感谢董老、启功、沙孟海、沈尹默老先生对点阵字体和未来的矢量字体设计制作做出的巨大贡献,另外还特别感谢主席也对书法字体制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建议。”

在华为北京研究所——正式名称是汉字信息化研究所——的不懈努力之下,6300个汉字的16x16、24x24点阵子模已经基本制作完毕。但第一版简化汉字还在全国范围内讨论和征集意见,已经进行了两轮意见征集,按流程还有最后一轮。在第三轮意见征集整理之后,简化汉字才算正式定型。但预估第三轮意见征集讨论必须修改的字已经不多了,撑死了二三十个,到时候把这二三十个汉字的字模换一下就可。几千个汉字的点阵字模说起来很吓人,其实工作量还好,三种输入法——电报码输入、五笔输入和新汉语拼音输入才是北京研究所现在做的最难的项目。

“在过去的一年零六个月,电子信息工业局不仅为政协会议提供了电子投票计票系统,还向苏联赠送了一套这样的系统,安装在全苏最高苏维埃会场,作为中苏两国友谊的象征。另外更好的消息是,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六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从我国购买了电子投票计票系统,安装于这些加盟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会场。电子信息工业局出口的产品除了计算机和投票计票系统,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科技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既为提高社会主义阵营的生产力和科学力量做出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业基础的夯实提供了宝贵的外汇。中国的未来在于工业,在于科技。占领科技前沿、尽早实现全国的工业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现在我们正朝这个目标前进。”

……

“唐华,你是不是又想翘会?”

午间休息,唐华回头,总理在盯着他看呢。

这个……

政协第一、二、三次会,除了49年开国的第一次会议唐华老实从头坐到尾,第二和第三次会都逃了。

1950年6月第二次全体会议,唐华头一天开会就塞给王铮一个对讲机,然后两人就欢快地开着吉普出去测试dj-1了。测试完直接回电子局商量dj-1的量产和产能调整。

1951年9月第三次会议唐华一开始就是为翘会准备的,开会前教委员们用投票计票系统,教完了重工业部电子信息工业局的工作汇报也顺便讲完了,翘会还不耽误正事。

今天这第四次会议,头一天也趁着讲解投票计票系统新功能的机会,也把重工业部和电子信息工业局做的事blabla讲了个七七八八。

“战情中心、总参情报部我的办公室……”唐华回总理。

“战情中心没人。总参也是。主席在这儿,朱老总和我也

在,粟参谋长也在而且他要从头出现到尾,连邓书记也从福建飞回来了,他们两人都要连续高调露面。”

“明白了,”唐华说,“瞒天过海。”

几十万大军的调动要隐藏,台湾战役要用的粮食弹药燃油武器的运输也要隐藏,指挥员所在的位置当然也要做战略欺骗。也就是要在所有人面前显现出假象:粟峪在总参继续为抗美援朝担任后方参谋工作;邓书记在忙于政务。

“所以你也在这里呆着。这一次会议没有列席代表的审议评议环节,一共会期就四天,不会太长的。”

……

“达瓦里希粟,您对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在抗击美国的战斗中的表现各有什么评价?”

一天的会议之后,趁着散会但代表还没完全散场的机会,《真理报》记者问粟峪。

“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两国人民情如手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在战场上一样的英勇顽强,都是值得所有人敬佩和学习的英雄。”

粟峪回答了一个模版式答案。

“我们的总参谋长什捷缅科两次来中国,请问苏联总参谋部和中国总参谋部的交流与沟通,是否对中国参谋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嗯……”

粟峪张张嘴,眼睛一转,离着几米远的唐华正在看着他,一副夸张的姿势,左手手掌伸出摊平,右手手指拼命戳着左手手心。这这是提示粟峪看之前准备的纸条。

“在中苏两国友好同盟的背景下,苏联与中国在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在主席和斯大林同志的关怀下,我军总参谋部与苏军总参谋部也在进行密切的工作交流,这标志着中苏两国、两军的交流和发展在按计划进行。”

“您好,我是《大公报》国际电讯记者,请问粟将军,中国与美国是否有诚意停战,中国与美国未来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粟峪:“这个问题……它太大了,我没什么可以说的。”

《大公报》的记者没问到答案,四处寻找还没有走的自己又认得的代表。

“唐华先生,唐华部长,”记者赶到唐华身边,见唐华停下脚步,就把刚才的问题又说了一遍。

“这位记者,你……”唐华换上了粤语,“是香港《大公报》的?”

“唐部长,我是浙江人,民国37年才到香港工作……”

接过《大公报》记者的名帖,唐华对着查良镛咧嘴笑了起来,笑得查良镛一头的雾水。

“哦,那个问题,粟峪同志怎么回答,我也就怎么回答。”唐华说,“你没预约采访主席和总理?这种问题得在采访他们的时候才问。”

“好吧,”金庸叹了口气,预约采访主席哪那么容易啊。“不过唐部长,我也想采访您几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